“24年前我第一次到肯尼亚,就爱上了这里。”曹海燕告诉记者,2000年1月26日,她和女儿到肯尼亚探望在这里工作的丈夫。“1月份国内正是寒冷的冬季,而肯尼亚却是阳光明媚的夏季。当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走下飞机,扑面而来的热风带着一份莫名的熟悉感。”曹海燕说,初识肯尼亚,她被这里宜人的气候所吸引。
为期半年的探亲假就要结束时,曹海燕收到了国内公司询问她何时回国的传真。那一刻,她决定留在肯尼亚。不过,那时的她并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导游。
几个月后,当地一家旅行社的一位资深导游找到曹海燕,说他准备接一个中国旅游团,希望她能将全套肯尼亚旅游的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并且教他说中文。曹海燕用了半年时间做这件事。“这份工作,既帮助了当地人,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加深了对肯尼亚的了解,为我日后做导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说。
确实,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后,因为缺乏导游,当地一家中国人开设的旅行社负责人找到了曹海燕。而已经掌握了大量有关肯尼亚旅游知识的她,接受集中培训之后就上岗了,就这样曹海燕成了肯尼亚的一名中英文导游。
“第一次带团感觉非常好,我意识到自己竟然如此喜欢大自然、喜欢野生动物,喜欢导游这个职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说。
带中国旅游团的时候,曹海燕会将这种“喜欢”传递给同胞,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国人了解肯尼亚、爱上肯尼亚。
在带团过程中,曹海燕会讲起肯尼亚留给她的第一印象。“这里气候宜人。”说着,她会搜索近几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天气预报,展示给游客。13℃至29℃的气温,让人感觉很舒适。“我告诉游客,在肯尼亚要一天三换。早上比较凉,要穿件外套,中午热了,要脱掉外套。到了晚上天气转凉,又要加上外套。所以,厚的薄的都得备好。”
“那么,为什么位于赤道的肯尼亚,却没有那么炎热?”曹海燕常会这样反问游客,“肯尼亚被誉为‘清凉非洲’,虽然位于赤道,但是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早晚比较凉。尤其是旅游旺季的7、8月,正值冬季。很多人是穿羽绒服的。通过我的讲解,大家很容易就记住了肯尼亚最冷的时候是国内最热的季节,而肯尼亚最热的日子国内最寒冷。”
曹海燕与游客合影 受访者 供图
曹海燕有一个习惯,看到什么讲什么。8月16日,她接了一个华人团队。“18位游客抵达肯尼亚,第一眼见到的就是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那么,我就首先介绍机场名字的由来。”
“游客们上车后发现方向盘是右置的,他们很好奇。于是,我就讲起肯尼亚的历史。”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肯尼亚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她会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画片《狮子王》来提问:“还记得那只小狮子叫什么名字吗?”游客们齐声回答:“星巴(Simba)。”“Simba的名字就来自斯瓦希里语,它的意思是‘狮子’。”曹海燕说,这样的互动,既活跃了气氛,又拉近了她和游客的距离。
带团时间久了,曹海燕发现,游客对于野生动物的认知有很多误区。“比如,中国游客普遍认为大象很温顺,驯化以后能做各种动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东非游牧民族马赛人连狮子都不怕,却很怕大象。还有,在中国游客看来河马行动缓慢,看上去很温顺很憨。但是在肯尼亚当地人的认知里恰恰相反,河马攻击力特别强,危险性非常大。在肯尼亚,每年伤人最多的野生动物就是河马。”
游客们常说,曹海燕带给他们满满的正能量,不仅知识丰富、讲解细致全面、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还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每当看到大家对我的评价、对我工作的认可,我真的是感到非常自豪,做这份工作很值得!” 曹海燕说,“这份工作我一做就是20年,而且从不抱怨。”可想而知她对这个职业的热爱程度,不仅仅是热爱,是酷爱。
游客留言 受访者 供图
酷爱导游职业的曹海燕,将这份工作视作一种双向奔赴,带给游客难忘旅行体验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价值认同。“著名摄影家罗红说:‘爱上非洲,从肯尼亚开始。’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肯尼亚了解这里爱上这里。”采访快结束时,曹海燕如是说。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