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游览,文博讲解需求旺盛。然而,部分导游讲解假俗乱,让历史文化变了味儿。
据人民日报报道,有的讲解胡编乱造、大谈迷信,比如煞有介事地“科普”,说“故宫有条阴阳道,阳面是人走的,阴面则是鬼走的”、“宫里要用猪血镇邪”等;有的讲解夸张媚俗、三观不正,不是让游客猜测皇上“几点翻牌子”、装模作样地模仿太监,就是造谣慈禧找情人怀孕、鼓励游客“要学习慈禧多爱自己一些”;有的讲解史实有误、混淆视听,不仅将三星堆年代夸张为5000年,还吹嘘“神树是外星文明的遗珠”。假俗乱的文博讲解,拉低文旅品位,令不少游客十分反感。
为活跃气氛,讲解带段子、抖包袱可以理解。但这些“前菜”,不能随意换佐料,更不能亵渎历史文化的神圣。不谈沧桑历史,专谈皇上娘娘的八卦;不讲千年文明,专讲鬼怪传说。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沉淀、人物的光彩,全在导游信口开河间消解。游客对历史脉络的认知、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没更清晰,反而更加混乱。尤其在文博热的当下,假俗乱的讲解背离了“让文物说话”的初衷,稀释了文博热的含金量。
不难发现,讲解假俗乱的导游,大多没有正规资质。近些年,为遏制戏说乱象,一些博物馆和景区为社会人士讲解设立了必要的门槛。比如,《北京市旅游条例》规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区实行讲解员管理制度,未取得景区讲解员证的人员,不得从事团队旅游讲解活动。由于景点数量多,想要实时监测每个景区内的导游讲解,确有现实困难。加上短视频平台上讲解博主繁多、内容鱼龙混杂,就更难以监管。
野游客出没,再次折射官方讲解员队伍不足。一些热门博物馆,公益讲解数量少,收费讲解在参观旺季又难以预约。游客偏好五花八门,有的需要专家式的讲解,有的想听历史故事,有的只想了解镇馆之宝,而部分官方讲解千篇一律、无甚新意。游客无处安放的需求,让劣质讲解有了可乘之机。
解决文博讲解假俗乱问题,靠管,更要靠疏。比如,对重点资源重点景区的解说服务进行规范,尤其要将国家文化公园、革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等的解说作为治理和规范的对象;对平台上的新兴讲解加强内容审核,不能让野导游在线上肆意蔓延等。同时,文博讲解服务供给要扩容。官方讲解队伍可以录视频,用专业之舟帮游客摆渡古今;民间不乏对文物展品、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也不乏接受过系统学习、专业水准较高的大学生、研究生,这部分人员可以分担博物馆的讲解压力,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博物馆善用社会力量纾解“讲解员荒”,会为游客了解历史、正解历史提供更多便利。
解说不是戏说,讲解必须讲究。故宫没有什么“鬼走的路”,也容不下鬼话连篇的导游讲解。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