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1年全国特级导游考评结果,16名导游获评全国特级导游,引发导游群体、旅游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此之前,我国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评选出两批特级导游,此后中断了20余年,这次是经过漫长等待后的重启。在新一批特级导游产生之际,本报记者重访老一辈特级导游中的11位导游,以及特级导游评定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倾听他们对重启特级导游评定的看法、对导游职业发展的期待。
1998年7月8日,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特级导游。如今,虽然这一批特级导游都已退休,但记者采访时感到,他们言语之间仍然满含着对导游职业的殷殷期待。有好几位特级导游语重心长地表示,老一辈特级导游的事迹已成往事,但是新一代导游群体奋斗正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自身,都应奋发有为,共同开辟更加完善、更具社会认可的导游职业晋升渠道,让导游找回昔日的荣光。
《中国旅游报》1998年7月21日二版
改革开放初期,导游职业以接待外宾为主,承担了“民间外交”的责任,在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特殊的经济社会价值,为导游职业赢得了荣光。从1998年评定的一批特级导游来看,大多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事接待素养,以及学术研究甚至科技创新能力。他们在接待外宾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形象,在当时深入人心,他们常陪伴在国内外重要客人的身边,与外国客人谈笑风生,赢得外宾的掌声,收获与外国友人的跨世纪友谊……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业界回顾和总结。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兰州机场,一个外国旅游团正在等待飞往敦煌的航班,却被告知航班延误。时间一点点过去,游客开始烦躁不安,这时全陪导游即兴作了一个“讲座”,讲解敦煌莫高窟与中国的石窟艺术,令外国游客情绪高涨。这次“讲座”让跟团的毕小宁豁然开朗。
毕小宁,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时任甘肃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英语导游、副译审。毕小宁说:“我当时心想‘原来导游还可以这样讲解’。后来我自己也作即兴讲座,在机场、火车餐车、酒店大厅或餐厅,10分钟到1个小时,长短不一。再后来我到了管理岗位,也要求导游作即兴讲座。一个小小的讲座,我一直坚持了下来。”
我国较早一批特级导游大多是导游职业的拓荒者,他们对导游职业作出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如今很多司空见惯的导游职业习惯,大多是从他们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记者跨越大洋来到云南大理,只为采访一个人。这个人建立了全英文的旅游网站,让很多美国人看到了大理美景,并动身前往中国旅游。他就是凌小榕。
凌小榕,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时任上海招商国际运输代理公司总经理,能胜任英、日语翻译,擅长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及旅游网络营销。
在上山下乡大潮中,凌小榕来到云南,经历曲折过程,成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外事办公室的一名翻译,后受命组建旅行社,搞活大理旅游经济。创业之初,凌小榕就关注到了互联网,凭借技术功底建立了全英文旅游网站,获得极大成功。在此后的工作中,凌小榕一直紧跟最新科技步伐。凌小榕说:“复古是‘向后看’,而现代科技是‘向前看’,旅游业发展既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
同样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位跟随旅游团参观的东南亚华侨流着泪说:“祖国强大了,我们太高兴了。”临走时,他拉着导游的手一直不舍得走,反复地说:“再等等,我们再看看、再看看。”
接待旅游团的导游是黄若雄,她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时任上海中国旅行社出境旅游公司公关市场部经理,擅长闽南语、粤语,在接待海外华侨华人、我国港澳台同胞方面有着丰富经验。黄若雄说,接待华侨华人等游客,要会讲闽南话、粤语、英语等,她虽然会讲闽南话,但粤语和英语都要从头学起。“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当时没去过广东,却在上海学会了粤语。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不管到哪里随身带一个小本,边学边记。为了学英语,我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黄若雄说。
老一辈特级导游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业界持续学习之处。
1998在京举行的特级导游评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记者联系采访了1998年特级导游评定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同时,请受访的特级导游回忆了当年参评特级导游的过程。大家对于当年国家开展特级导游评定时的兴奋之情依然记忆犹新,对于当时“1位导游面对13位评委”的论文答辩“阵势”印象深刻,对于评委尖锐的提问仍记在心间,对于现场公布结果时的紧张和喜悦溢于言表。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魏小安,曾任原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是特级导游评定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魏小安介绍,20世纪90年代,根据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原国家旅游局的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旅行社规范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导游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大赛、推动导游等级评定等,引导提升导游职业健康发展。
魏小安说:“1994年我们组织了全国导游大赛,大赛非常成功,为后续酝酿导游等级评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当时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旅游职业设置了资格考试,但对导游的等级水平没有要求,这也促使我们酝酿导游等级评定。此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促成了导游等级评定,并开展了特级导游评定。总之,特级导游在当时是顺势而生,引领行业,引领发展,提升水平。”
时任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国际部经理兼会议展览公司总经理孙文霞,参加了1998年的特级导游评定并成功晋级。孙文霞回忆说:“‘进京赶考’感到压力特别大,答辩环节,是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桌子,十几个专家围坐在我对面。评委们提的问题也非常尖锐,自己很紧张,一身大汗。”
从1998年特级导游评审结束至今,已过去20余年,对于此次重启,接受采访的特级导游普遍表示,久旱逢甘霖,令人振奋,这是国家加大导游队伍建设力度的重要体现,是提振业界信心、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之举。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采访的11位特级导游,对于新一批特级导游评定几乎都有一个期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导游等级评定与职称和待遇挂钩。受访特级导游普遍认为,这不仅关乎导游自身的获得感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关乎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导游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导游有着不同的“职业光环”。改革开放初期,导游职业以接待外宾为主,所处的旅游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也比较单一,被舆论赋予“民间外交家”的“职业光环”。如今,我国入境游、出境游、国内游“三大市场”齐头并进、繁荣发展,旅游业体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个飞速发展过程中,导游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舆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游群体的“职业光环”也发生了变化。
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应福特说:“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散客化趋势的进一步凸显、线上旅游服务的迅速发展,导游职业面临新的挑战,其间产生了一些涉及导游的乱象,但并非主流,尤其是当前导游积极支援疫情防控等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认可。”
“改革开放初期,导游职业承担了一部分民间外交的任务;时过境迁,大众旅游时代来临,导游职业产生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是发展的必然。简单地对比评判并不合适。”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毋建国认为。
对于导游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受访的特级导游普遍比较关心导游人才流失、外语导游人才不足等问题。
魏小安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传统旅行社行业面临生存危机,加之疫情的冲击,行业陷入困境,转型求变迫在眉睫。“不断延伸的线上服务可以替代一部分线下旅行社功能,但是有一个环节是替代不了的,有一个岗位是‘长青’的,就是导游。”
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刘家敏建议:“据我所知,国外旅行社带领游客观光旅行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导游’(Tour Guide),而是‘领队’(Tour Manager/Tour Leader),工作职责重点是旅游协调监管,一般不做具体导游讲解,旅行社会另外安排游览项目相关的专家全程陪同作系列讲座。我认为,推动导游职业相关制度改革,培养专家型导游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徐鲁杨建议,公开透明的“网约导游”模式,或许更有利于导游职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监管挑战,要从严监管。要努力把导游人才留住,为大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旅游服务。
对于多位特级导游提到的外语导游人才紧缺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外语专业毕业生。受访者普遍表示,还不太了解外语导游这个职业,感觉导游职业形象还不够“高大上”,虽然外语导游同样是以翻译工作为主,但他们更愿意选择口译、笔译等职业。
随着时代发展,像很多职业一样,导游职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业界普遍认可的是,导游作为人性化服务的独特载体,是无法被完全取代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