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即将来临。
多位旅游业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当前人们的出游意愿降低,导游纷纷转岗转行,今年清明、五一假期难有突破。不过,行业回暖仍然可期。
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进入3月,四川、云南、广东、吉林等地陆续出台了针对性的纾困举措,帮助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振信心、渡过难关。
走不出的行业寒冬:导游花式转业,旅行社开门即亏损
安徽黄山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受疫情的影响,当地旅游业面临挑战。近日,黄山市导游服务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多条转岗就业信息,引起关注。
其中提到,“在目前旅游业暂时难以正常开展,导游员们无法正常执业的就业空窗期,部分导游员生活面临困难,需要寻找一份临时工作,以渡过难关。黄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联系黄山市导游员协会,为导游员提供采茶工的岗位”。
据该招聘启事描述,采茶工的基本待遇为工资170元/天、包吃包住、报销来回车费(若人员相对集中包车接送)、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工期结束还可就近推荐进厂工作等。
黄山并非孤例。自2020年以来,大连市导游协会也在积极协调各类企业,为会员导游提供转岗的专职、兼职就业机会。
截至3月,“大连导游之家”微信公众号2020年以来共发布7条关于提供转岗的通知,岗位包括电商维权客服、电话销售专员、阿里项目标注员、主播等。月薪方面,电商维权客服为3000-5000元,电话销售专员为3000-15000元,主播的待遇为底薪4000元+提成,并免费提供培训及住宿。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转行了,有的去做司机,有的卖保险,有的跑外卖。当然有转得很好的,但大部分30多40岁的,转了之后又不是那个行业出身,竞争力不强,转了一半发现根本就做不了,但也没办法。”来自广东韶关的导游张杰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张杰明原本是带出境游的,疫情开始后,他便张罗起了代购生意,如果有带旅游团的单就接。“今年清明我没想过要带团,因为现在整个广东都极少有旅行团。我朋友今年2月份带团去清远古龙峡漂流,只有他一台旅游大巴。”
江西三爪仑景区一名运营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们接触的旅行社,游客群体主要来自南昌。南昌本来有300多家旅行社,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现在只有100多家。有些旅行社一开门就处于亏损状态,干脆关了。”
清明、五一假期很大程度决定了上半年旅游业的成绩。该名运营人员表示:“清明是没戏了,五一可能还有点希望,但具体要看南昌什么时候清零,我们的主要市场在那边。清零以后还有缓冲期,比如说隔一两个礼拜没有新增病例,可能就全部放开了。如果4月能够清零,那五一还是有得搞的。”
多地纾困旅游业,普惠性措施与专项帮扶并重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针对服务业开始了新一轮纾困扶持,包括普惠性措施和餐饮、旅游等部分困难行业专项措施。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餐饮、零售、旅游、公路铁路水路交通运输及民航等服务业领域特殊困难行业,实施特定优惠政策。
3月24日,《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发布。47条措施中,除了13条关于服务业的普惠性措施,针对旅游业提出了7条专项措施,包括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不得以星级、所有制等为门槛限制旅游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支持旅行社承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业务,安排文旅企业纾困扶持资金等。
3月26日,杭州推出了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40条政策。在15条普惠性措施基础上,配套5条旅游业专项纾困帮扶措施。其中提到,鼓励各级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商务活动等,可按规定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服务事项。
旅游业是云南省的主导产业,当地的纾困力度与其他地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从业人员关心的问题也是有的放矢。
早在1月30日,云南就印发了《云南省关于文旅行业的纾困帮扶措施》,从实施以奖代补、持续推进纾困解难、强化金融信贷支持、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四方面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3月4日又出台《关于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计20条。
为避免防控“一刀切”,云南指出要清理层层加码等不合理规定。落实“三个不得”要求,如不得非经流调、无政策依据对文化旅游场所实施关停措施、延长关停时间;不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政策要求基础上擅自增加对文化旅游业的疫情防控措施。
此外也不乏真金实银的举措。如实施以奖代补,对年内招徕省外入滇过夜游客数1000人以上的省内组团旅行社(含省外旅行社驻滇分支机构),按照每接待1名游客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整合10家以上旅游企业共同成立旅行社集团,签订劳动合同从业人员数300人以上,2022年度招徕省外入滇游客数20万人以上的,一次性200万元奖励。
总体来看,这一轮措施体现了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相结合、普惠性和行业性相结合、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和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相结合的特点,注重精准、协调发力。
新一轮纾困效果如何,今年旅游业会回暖吗?
“目前旅游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因疫情常态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资本端、行业端、人才端都信心不足。”广东文旅产融智库专家、成都天府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磊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一系列纾困帮扶能对提振行业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各地出台的纾困措施将对旅游业的复苏效果如何?
以具体的举措为例。云南提出积极争取和安排各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00亿元以上支持文旅项目建设,省预算内经费安排5000万元用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等措施,通过专项资金再去推动项目建设,至少在建设端,项目前期还是能够有效带动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能促进就业。
多地提出加大金融信贷支持,一些业内人士反映,可能会倾向于流向本身资金比较好,或者偿还能力更强的国企或大企业,而在真正落地的时候还是会受到各种情况影响,难以缓解旅行社长期没有经营性收入的现金流。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补贴、奖励以及其他配套举措。
对于今年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形势,高磊则认为:“今年我们普遍认为可能会比去年好一点,但还是要看疫情发展。大范围的人员流动和行业爆发可能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还是不行。”
他的判断基于三点,一是以携程为代表的OTA(在线旅游企业)龙头2021年营收下滑幅度有所收窄,境外业务复苏明显;二是国内疫苗接种率的提高,防控形势逐步得到控制;三是系统、持续的政策力度。
日前,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2)》预测称,2021年,全球国内旅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57.3%。悲观情境下,2022年全球国内旅游人次预计复苏比例为66.0%;基准情境下,全球国内旅游人次预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72.0%;乐观情境下,这个比例将达到77.0%。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城市越来越兼顾短期应对和长期调整。上述报告指出,短期调整主要以本地市场为主恢复旅游运行,包括重新挖掘本地文化并创新城市旅游线路、以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刺激本地旅游消费、增加和优化周边游产品和服务等。长期调整则涉及旅游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挖掘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2022年是更困难的一年,还是将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个问题可能会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对于身处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更是判断未来形势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国内游艰难复苏的同时,出境游市场更是看不到重启的时间表,而出境游市场高净值人群在国内市场的回流,也可能让“出境旅游国内化”成为一种新常态。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