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肖远山。
记得我上一次聊导游和旅行社的话题,还是暑假初期,一转眼3个多月过去了。
那篇《导游和旅行社如何避免互坑,双双转型成功》发表以后,有很多导游朋友在下方留言。
我不做任何筛选全部放了出来,看得出来,部分导游对旅行社的怨言颇深,评论区一片戾气。
其实,同样的怨言也出现在旅行社一方,国庆前在百人会社群里,有人说被导游临时甩团了。
群里的同业都忿忿不平,不过除了扣发导游费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而人家甩团就没想过要钱。
作为法人实体,任何正常经营的旅行社,都不可能对游客说出“钱我退你,老子我今天不伺候了”这样的话。
公司比个人更有契约精神,更能承担交易风险,不知道那些留言骂我的导游朋友,明不明白这一点。
最近我进了一个导游社群,换位思考用他们的角度来看行业,也挺有意思的。
今天我不想重燃战火,客观中立跟双方讨论这个话题——“导游和旅行社,到底谁离不开谁”?
或者换一个问法:“谁会在未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01、旅行社的转型离不开服务提供者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很热闹,多项数据刷新了2019年的记录,说明整个行业正在走向复苏。
同时数据表明,在数亿人次的出行游客中,由旅行社接待的占比不到8%,大部分旅行社仍在低谷挣扎。
旅行社转型变革,这个话题的周期,超越了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到底要怎么转?
① 服务行业必须由人来提供服务
先厘清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旅游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旅行社是一个服务企业。
如果你不反对以上概念,那么我给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分下类:
A 代订服务:跑腿,订房订票订餐,帮客户节约时间,减少信息差带来的误差;
B 技能服务:背导游词没人要,要拍摄精修、剪小视频、景点精讲、户外搭建;
C 情感服务:输出情绪价值和意义感,让客户在旅行过程中愉快舒适、有收获。
以上任一层级的服务,都必须由人来完成,即便ChatGPT越来越先进。
就好像开车已经普及,现在又轮到了无人机,市场对服务的需求也在进化。
② 服务提供者就是进化后的导游
再来仔细研究一下旅行社的招聘启事,不难看出,“导游”这个岗位的职能也在进化。
新鲜的名词此起彼伏,比如“G.O”、领队、达人、“Giver”,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都是进化后的导游。
叫不叫导游不重要,但任何旅行社都不能没有现场服务的提供者,这是服务行业的根基。
那流量端组织客源的组团社呢?我觉得这类旅行社更适合叫旅游营销公司。
③品牌运营和服务交付不能外包
那我把现场服务外包出去可以吗?旅行社现在一般都不聘请全职导游了。
我认为对一家服务型企业而言,什么都可以外包,但品牌运营和服务交付不能外包。
品牌运营决定了你的调性,比如做不做购物团,同时也就确定了客群,之后的产品研发都可以外包出去。
服务交付环节是对品牌调性的保证,如果完全外包出去,前功尽弃。
可以把部分执行环节交给别人,但核心把控人,一定要用靠得住的自己人。
综上所述,就是魏小安老师说的,旅行社转型要以导游为中心。
02、网红导游也需要平台来整合资源
导游这么重要,那能脱离旅行社或者公司,独立生存吗?
答案是否定的,普陀山小帅这样的顶级网红,也需要企业作为其经营载体。
① “去雇佣化”是社会发展必然
导游也好,博主也罢,我们都必须看到一个社会趋势——“去雇佣化”。
最大的一批00后已经走出校门,不打工、不创业就是他们的选择,社会上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
旅行社的老板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去雇佣导游,不是因为这样做成本太高,而是这并非最优解。
“去雇佣化”的同时,还能将多方的利益机制绑定在一起,众人齐心,对创业者的组织能力要求不低。
② 个体经营者需要平台来服务
企业的本质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现代化国家市场运作的法律法规,也基本按这个逻辑去制定。
哪怕你再厉害的个体经营者,在劳动关系、财税法务等各个方面,最好都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承载。
最好的模式,就是旅行社成为各现场服务提供者的经纪公司,各取所需。
③ 供应链整合不能靠单打独斗
旅游产业的范围很大,游客出行的需求也很复杂,不限于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
在早期,旅行社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源组合方式——“旅行团”。
酒店和车队不会因为你是普陀山小帅,就给你最便宜的价格,众人拾柴火焰才高。
供应链整合不是旅行社转型的重要方向,因为从一开始旅行社就擅长这块。
综上而论,一根筷子轻易被折断,优秀导游的最佳归宿,仍是变革后的旅行社。
03、如何平衡旅行社和导游的最佳关系
最后,斗胆提出我个人对旅行社和导游关系的处理建议,欢迎来喷。
① 地接社必须特别重视导游
如果你是目的地的旅行社,如果你主导旅游产品的交付,就必须特别重视导游。
其实大多数地接社也是这么做的,但可能还不够:不彻底、不长久。
比如,创新提出旅行社和导游的新型合作机制,而不是简单地一单一议,付个酬劳。
这样就避免再次碰到素质较差的导游,甩团、撬客,甚至不按合同走行程。
比如,建立导游梯队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确保一直都有好导游可用。
而不是到了旺季各个群去抢导游,过了旺季又把人家甩在一边。
② 吃百家饭的导游有点短视
今年暑假,我有个深圳的导游朋友,北上帝都狠狠捞了一把,趁着北京的“导游荒”。
▲北京暑期“一导难求”的窘境想必大家还印象深刻
我并不认同这种有点短视的做法,虽然暑假期间在北京能拿到深圳2-3倍的导游工资,但对自己长期的专业积累无益。
而那种从不选择产品主题、从不挑剔目的地、任何游客都驾轻就熟,吃百家饭的导游,肯定无法成长为新的小帅、娟姐。
如果导游把自己当成了滴滴司机,那你就怪不得收入无法突破网约车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