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以惨败收场,以目前的情况,五一估计也够呛!2022年上半年整体旅游业非常不乐观。
作为主要依靠人口流动经济的产业,旅游业更是遭受了不可估量的重创。国内游全面阻断、入境游基本停顿、出境游受到重创……在这一系列负面影响之下,中国旅游业的未来走势会如何?深受重创的旅游人又该如何?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据实时客流数据显示,3月17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才3011人,东方明珠则只有39人......
除了上海之外,国内多数景区的情况都差不多:
迎客松也迎不来游客。黄山风景区预订门票人数才169人,已进入景区的只有2人!前山一个,后山一个,如果能够相逢那一定是不解的缘分。
九寨沟一周的每日接待人数均在1000人以内。
昨天下午6点的丽江古城,实时游客数不到14000人,相比往年要冷清得多~
成都的各大景区也都可以畅通无阻。
旅游业,前途未卜。旅游人的心,难以坦然。
2020年的疫情初始,旅游企业和从业者还有一些老本可以啃,在经历了近3年的疫情反反复复的折磨之后,他们的多年积蓄早已消耗殆尽。面对去年的疫情,整个旅游行业停摆,更多旅游人选择的坚持和加油;而今年,旅游业的迷惘和无所适从成了主流。
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与携程旅游学院此前发表的一份“疫情下导游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需求”调查报告显示:80%的被调查者“从事导游工作、目前无业务”;10.6%的人从事导游工作、兼顾做网上销售等其他工作;8.4%被调查者已转行或计划转行做其他工作。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超过90%以上的旅游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副业自救。
面对无比艰难的境况,我们都关心疫情会短时间内结束吗?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可以期待,但不确定。张文宏曾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事实上,中国最权威的专家们,不止一次地提过“与病毒共存”的说法。与病毒长期共存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整个行业就被按下了暂停键。而旅游景区的经营需要常态化、宾馆酒店、旅行社等等这些涉旅企业,都是需要常年持续稳定的市场培养,才能够生存并稳步发展。
疫情背景下,是等救市还是展开自救 ?
许多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扶持政策,当然,有些国家和地区拿出了真金白银救助旅游业,比如意大利政府为旅游企业拨专款资助,香港地区政府为旅行社雇员每月发放工资补贴等等。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怎么能够指望政府包圆一切?政府兜不了市场这么大的底,即使有些补助,也只能是救急,对极度困难的旅游企业来讲,杯水车薪而已。
旅游虽然是希望产业,综合消费产业,但是!在目前这个情况下大局宏观是不可能太着力去救的,怨天尤人没有用,所以别指望救市,墨守成规只能是死路一条。转型活下去等待时机才是唯一的出路。 虽然政府释放了纾困政策,减税降费,倒不如重新组织社会资源,各尽其用,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关于疫情下的旅游业我有几个基本认知:
1.疫情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们不该有太多对于旅游行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抱怨,看到很多人唱衰,这是大家都容易在目前现状下的集中表现,但情绪是最没有价值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做的就是拥抱不确定、迅速调整、冷静应对。
2.我对中国的旅行市场非常乐观,基本的判断是这次疫情只是时间长短问题一定会过去,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有着这么大的旅行消费人群,未来肯定是有好日子的,但我们能不能坚持得到那一天,以及市场起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准备好。
3.中国旅游市场正在从红利期向效率期转变,以前做旅游是捡生意,疫情结束以后是抢生意,你多了一个客人别人就少了一个客人,如何抢拿什么抢,普通人如何在这段时间做好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在疫情紧张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对旅业的经营有多一点的预计与安排,这一轮风雨必将过去,但作为行业中的我们需要把预期调低一些,并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出相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