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风起,天气转凉,而对于大部分旅游人来说,今年的旅游季节已经结束了。
高温、山洪、疫情、地震......
今年的四川太难了!
都说四川人最近在渡劫,高温、山洪、疫情、地震,短短一个月时间,这些灾难同时在四川大地集中上演。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成都、重庆、西安、洛阳等地均有震感。最新消息,截至9月6日5时,泸定地震已造成65人遇难,其中甘孜州37人,雅安市石棉县28人。
8月初刚刚结束一波小范围疫情的成都,8月25日又遭遇了的反弹。面对来势汹汹的反弹,学校停课,企业停工,刚经历水深火热的成都又被按下了暂停键,大家刚恢复的正常生活,再次被打乱。
前不久,有人在知乎上问,2022年旅游产业的何去何从,居然有人回答,国内现在还有旅游业吗?回答虽然让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我们感觉到阵阵心酸和寒意,但是,也是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和反馈!
疫情三年,旅游业一地鸡毛
受疫情的影响,近三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也就是2019年的50%左右,但收入却达不到50%。国家文旅部的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旅游总人数是达到60亿人次,旅游收入6万亿左右。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到2022年,这一数字应该会突破70亿人次和7万亿。
但目前的市场需求只有2019年的一半,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下,造成更多的涉旅企业走向倒闭、破产、关门,或者倒闭升级。文旅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旅,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市场,游客的消费习惯已经彻底改变,传统的旅游业基本上全军覆没!
半年时间,张家界亏损1.17亿元,桂林旅游亏损1.34亿元,黄山旅游亏损1.72亿元,中国国航亏损194.35亿元,锦江酒店亏损1.18亿元,ST凯撒亏损1.70亿元,中青旅亏损2.05亿元......
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全国共有1.1万家旅行社歇业;国内民航业累计亏损达1650亿元,其中航空公司累计亏损1300亿元,占比高达80%。
曾经,旅游业是一个年收入10.94万亿,占GDP总量11.05%,为1.081亿人提供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总人口10.31%的民生型幸福产业!然而疫情之下的防控需要,加上层层加码,让旅游业变成了十大最惨的行业之一。
国际游没了盼国内游,国内游没了盼省内游,省内游没了盼市内游,现在,啥时候能游,去哪游,都成了不确定的因素!
疫情三年,免门票成了常态
景区赖以生存的防线一节一节失守,尤其是今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大部分景区都免门票,另外参与免门票的景区以5A级以及优质资源景区居多,并且涉及全国各地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可谓是触目惊心!
连五一黄金周这样的旅游旺季,旅游景区都要靠免票拉游客,希望通过二消来挣点续命的钱了。五一景区免门票,是对旅游业最大的嘲讽,可谓悲壮直至!
没有诗和远方的旅游,能算做旅游么?没有旅游企业的旅游业,能算做旅游业么?
一年一年又一年,当逛公园和露营成为主流,当游客出游的半径日益压缩,当旅游已经没有了诗和远方,以旅游景区为代表的传统旅游业正在节节败退,逐步批量化消亡!!
传统旅游正在死去
已经三年了,作为旅游人,难道还在抱幻想?越是困境,越是要讲究坚持,讲究技巧,不能躺平,更不能只顾低头赶路,不抬头看天,山不过来,我们便过去,疫情不结束,我们便要学会与疫情共存。现状虽难,但承认现状更难。事实证明,承认现状,比证明自己多厉害要智慧的多!
旅游业是最需要‘人与人接触’的行业,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服务对象,也就没有了行业存在的价值机会。三年来,无数的旅游企业纷纷倒下,让人急在眼里,痛在心里,却无能为力,线上和云游不能代替线下体验,旅游业的价值也不在于线上的展示,而在于盘活当地整个服务业,甚至于当地的经济和产业,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